本报特约通讯员赵永根报道: 2016年1月16—17日,海门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叠石桥市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继东等随行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一行赴罗马尼亚考察访问。
在罗马尼亚期间,王继东参加了罗马尼亚商务会议,参观了罗马尼亚红龙市场家纺产品在海外尤其欧洲国家销售情况,拜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关钢等,会见了罗马尼亚江苏华侨华人联合会、南通世界通商总会罗马尼亚分会常务副会长、欧洲新概念家居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忠、罗马尼亚郑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星,参观了部分罗马尼亚纺织行业龙头企业,同时还接见了在罗马尼亚经商创业的数十位叠石桥家纺企业家。在罗期间,王继东还向罗马尼亚行业协会、商会领导以及受访企业家与在罗中方企业家等全面系统宣传推介了叠石桥家纺及正在积极推进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新政。中罗双方达成了加强业务交流、互惠互利的合作意向。
罗马尼亚(Romania)位于欧洲巴尔千半岛东北部,面积23,75万平方分里,境内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人口2300万,是东欧各国中唯一的拉丁民族国家,罗马尼亚语为国语,货币为列伊Leu。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中罗于1949年10月建交,两国外交关系密切且保持长期稳定。2014年10月,两国领导人就中罗建交65周年暨建立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10周年互致贺电,双方经济合作稳步增长,中国已经是罗马尼亚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早期华商从首都布加勒斯特市中心步行街的“地摊”和“跳蚤市场”起步,迅速积累财富和资本。随着华商人数增加和中国商品零售批发贸易规模扩大,华商开始聚集在固定市场集中经营。1993年,布加勒斯特的中国商品集散地“欧罗巴市场”建立,高峰时多达3000名中国商人在此经营。1999年,规模更大的“尼罗市场”开张,不仅取代了欧罗巴市场,更集中了罗马尼亚华商95%的店铺,而该市场80%的店铺是华商在经营,且大部分都是浙江籍商人,尼罗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罗马尼亚“义乌城”。尼罗集团为了扩大商业利润,于2007年建成“红龙市场”,号称中东欧最大的中国商品批发集散地,是当今罗马尼亚地区最大的小商品批发中心,也是东南欧地区著名的中国商品贸易中心。
罗华侨华人的生产生活主要围绕中国商品的零售批发贸易,主要聚居在首都布加勒斯特的欧罗巴、尼罗、红龙、唐人街和中国城这几个华商市场附近。二十多年来,旅罗华侨华人的经营方式形成了固定模式,集中于小商品进口贸易和零售批发行业,把从中国义乌、东莞等地进口的纺织服装、日用百货转卖至罗马尼亚各地和周围国家。截止2014年,中国人在罗注册公司1.08万家,占外国投资总数的5%。罗马尼亚是欧盟成员中华资公司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公司在全部16个州都有分布,但是90%集中在布加勒斯特。
罗马尼亚是东欧国家中传统的纺织服装业强国,在社会主义时期就有很好的基础,曾经是前经互会成员国的主要纺织服装供应国,现有纺织服装生产和经营公司万余家,员工数量超过50万人,罗纺织工业已基本完成私有化,生产和出口的97%是由私营公司实现的,罗纺织服装业劳动力成本较低。罗马尼亚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发达基础工业的纺织品出口大国,在麻纤、纺纱、印染、纱线和纤维生产方面比较落后,,纺织工业严重依赖进口。
罗马尼亚是东欧国家中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国,从德国、意大利、荷兰等西欧发达国家来料加工的国际品牌产品约占其出口的80%左右,这不仅提高了行业的技术水平,也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罗政府重视发展纺织服装行业,鼓励吸引外国投资;临近欧盟的优越的地理位置、相对低廉的土地价格、黑海第一大港——康斯坦察港及便捷的水路运输,劳动力具有较高技能和素质,与欧盟国家相比成本较低,纺织服装产业的外向型特征使其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欧盟纺织品和服装传统的进口来源国,在欧盟市场一直占有较大的份额,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和与欧盟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免关税和配额,拥有较发达的化工业,经改造后可生产并满足罗大部分纺织业的原材料需要。
在罗建立生产企业可享受的有关条件:货物以零关税进口,出口没有退税;从罗出口到欧盟和美国的纺织品服装不需要配额;中罗两国政府间签署了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2015年2月,中国新任驻罗马尼亚大使徐飞洪在当地主流媒体发表文章《弘扬丝路精神,续写合作新篇》,指出“罗马尼亚是亚欧丝路门户,是中欧互联互通不可或缺的环节,而罗马尼亚政府的经济发展思路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高度契合”。包括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在内的罗马尼亚华商经过二十多年深耕,已经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积累了坚实的人脉网络和信息渠道,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先行者。